新手妈妈必看:3个抖音文案技巧,让你的母婴知识轻松破10万播放
在抖音一直很火,但为什么有些账号随便发条视频就能点赞过万,而你的干货内容却总是没人看?问题可能出在文案上,很多宝妈分享的育儿知识其实很有用,但写出来的文案要么太专业像教科书,要么太平淡勾不起兴趣,今天分享几个实操性强的技巧,帮你把专业知识变成普通人爱看的内容。
先搞清楚你的目标人群是谁
母婴账号的粉丝主要是两类人:一类是孕期或0-1岁的新手妈妈,她们最关心“怎么喂奶”“宝宝哭闹怎么办”这类具体问题;另一类是1-3岁孩子的家长,更关注早教、辅食、行为习惯培养,写文案前先问自己:这条内容是给谁看的?她们此刻最需要什么?
举个例子,同样是讲“宝宝睡眠”,针对新生儿妈妈的文案可以写:“3个信号说明宝宝困了,多数家长都忽略了第2个”,而针对1岁孩子家长的文案更适合:“1岁后还频繁夜醒?试试这招,3天见效”,越具体越能戳中痛点,泛泛而谈的标题很难吸引人停留。
把专业术语翻译成人话
很多育儿科普喜欢用“前庭觉发育”“感统训练”这类词,但普通家长根本听不懂,好的文案要学会“降维表达”,比如把“促进前庭觉发育”改成“每天玩这个游戏,孩子走路更稳当”,把“补充DHA”说成“这几种鱼每周吃两次,宝宝脑子转得快”。
有个简单的方法:写完文案后读给家里老人听,如果他们能立刻明白,这条文案就合格了,去年有个爆款视频标题是“婆婆教我的土方法,宝宝红屁股一涂就好”,比那些讲“尿布疹护理指南”的播放量高出5倍,就是因为用了生活化的语言。
开头3秒决定生死
抖音的推荐机制很残酷,如果开头不够吸引人,用户划走的速度比你眨眼还快,母婴类视频最有效的开头有三种:
第一种是直接抛出问题。“你家宝宝是不是也这样?抱着就睡,放下就哭?”——所有被这个问题困扰的家长都会停下来看,第二种是制造反差。“千万别给宝宝用这种枕头!很多网红都在推荐,医生却说危险。”第三种是用具体数字。“90%的妈妈不知道,奶粉这样冲营养流失一半。”
有个实操建议:拍完视频后先不要加背景音乐,自己反复看前5秒,如果连你都觉得无聊,马上重拍,去年有个讲“婴儿急救”的账号,把开头从“今天教大家海姆立克急救法”改成“宝宝突然卡住喉咙!黄金4分钟该怎么做?”,播放量直接从3000涨到80万。
评论区比文案更重要
母婴类视频的评论区往往是宝藏区,很多人看完视频会问“6个月宝宝能用吗?”“过敏体质怎么办?”这些用户真实的问题就是你的下一期选题,有个做辅食的账号,专门把评论区的高频问题整理成系列视频,7天早餐不重样”系列就是从粉丝提问里来的。
还有个小心机:可以在文案里故意留个“漏洞”,比如发一条“5个月宝宝不能吃的3种食物”,一定有人在评论区问“那6个月能吃吗?”这时候你回复“下周专门讲6月龄辅食”,既增加了互动量,又锁定了下期观众。
真实感比完美更重要
很多宝妈不敢拍抖音是觉得自己家不够漂亮,孩子不够乖,其实用户更喜欢看真实的生活场景,有个账号专门拍“一胎照书养,二胎照猪养”的对比视频,比如姐姐的辅食摆成卡通造型,弟弟的直接拿碗喂,这种反差反而让粉丝觉得亲切。
如果担心镜头表现力不够,可以试试“画外音+实拍”的形式,比如拍宝宝吃辅食的画面,配音说“今天尝试胡萝卜泥,看他皱眉头的样子”,既自然又能突出重点,抖音不是电视台,用户要的是“隔壁宝妈”的感觉,不是专业主持人。
发布时间有讲究
的最佳发布时间是工作日上午9-11点(宝妈做完家务刷手机的时间)和晚上8-10点(孩子睡觉后的自由时间),周末的流量反而一般,因为家长都在带孩子出去玩。
有个数据可以参考:带“#育儿经验分享”话题的视频,周三上午10点发布的平均播放量比其他时段高30%,节假日前一天晚上发“出行攻略”类内容容易爆,比如五一前发“带娃旅行必备清单”,春节前发“宝宝积食应对方法”。
长期价值比爆款更重要
最后提醒一点:别为了追热点乱科普,之前有个“婴儿喝蜂蜜水治便秘”的谣言被大量转发,后来账号都被封了,母婴内容特别讲究专业性,拿不准的问题宁可不说,也不要误导。
真正能做大的账号,都是持续解决某一类问题,比如有的专攻“过敏宝宝食谱”,有的只讲“早教游戏”,用户想到某个领域就会主动搜索你,与其每天换花样,不如把一个方向打透,这样的粉丝黏性最高。
写母婴类抖音文案,记住四个关键点——说人话、抓痛点、够真实、重专业,刚开始可以模仿爆款,但最终要找到自己的风格,毕竟每个妈妈都是独一无二的,你的经验也许正是别人急需的答案。
相关标签: # 母婴知识抖音文案技巧 # 母婴知识抖音文案技巧有哪些
最新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