职场新人必看:抖音文案灵感从哪来?同事聊天也能挖到宝
刚入职场的年轻人,常常为写不出吸引人的抖音文案发愁,其实好文案不一定要苦思冥想,有时候和同事闲聊几句,灵感就来了,很多人没意识到,办公室里的日常对话,藏着大量能用在短视频里的好点子。
做抖音运营的小王最近就发现了这个窍门,上周二午休时,客服部的李姐说起最近接到个奇葩投诉——顾客嫌奶茶里的珍珠不够圆,当时整个办公室都笑翻了,小王顺手把这事记在备忘录里,第二天他把它改编成短视频脚本:画面里奶茶杯突然开口说话:"这位客人,我们珍珠是手工搓的,不是圆规画的啊!"这条视频发布后点赞直接破万,评论区全是"真实到窒息""我们店也遇过这种客人"的共鸣。
这种取材方式特别适合刚入行的新手,和专门开会讨论选题相比,同事间自然聊天的内容往往更鲜活,市场部的小张发现,大家吐槽公司WiFi慢的段子,加工后做成"打工人日常"系列,播放量比精心设计的剧情类视频还高,关键是要养成随时记录的习惯,手机备忘录里存着几十条这样的碎片对话,写文案时翻一翻总能找到灵感。
不过要注意聊天素材的转化技巧,直接照搬同事原话可能会涉及隐私,好的处理方式是保留核心矛盾点,把具体人物和细节模糊化,比如财务部抱怨报销流程复杂,可以转化成"当你发现贴发票比写代码还难"的泛职场梗,技术部老刘调试程序时的口头禅"理论上应该能跑通",就被运营部做成了程序员系列的热门BGM。
除了挖掘话题,观察同事的说话方式也很有帮助,同样是介绍新产品,销售部的人总爱说"这个功能特别适合您这样的...",而技术支持的同事习惯讲"我们遇到最多的问题是...",把这些不同风格的表达方式记下来,做口播视频时就能灵活切换,避免所有文案都用一个腔调。
新人常犯的误区是认为好文案必须辞藻华丽,其实策划部主管说过,他们测试过数据,那些转发量高的视频,台词八成都是平时聊天会用的白话,就像上周实习生写的"匠心臻选,味觉盛宴",改成"老板这次真没骗人,确实好吃"后,完播率立刻涨了15%。
聊天时还要留意大家的情绪反应,如果某个话题能让三四个同事都加入讨论,基本可以判定这是个有共鸣度的选题,上个月行政助理随口说了句"每次收快递都被前台阿姨审问",后来发展成"公司八大未解之谜"爆款系列,相反,那些只有一个人感兴趣的话题,做成视频往往反响平平。
不是所有办公室话题都适合搬上抖音,涉及公司内部数据、客户隐私或者容易引战的敏感内容一定要避开,比较好的做法是把行业共性问题和公司具体事例结合起来,比如把"行政部采购的文具太难用"转化成"你们公司行政是不是也有文具收集癖"这种无害调侃。
对于性格内向的新人,可以试试这些方法:中午吃饭时主动坐人多的一桌,参与话题时多问"后来呢""你们碰到过类似的吗"这种开放式问题,策划部的小周发现,哪怕只是安静地听别人聊天,也能捕捉到像"00后整顿职场"这样的热点话题雏形。
老员工身上更有宝藏,干了八年的市场总监有次随口说:"做活动最怕三种情况:下雨、断网和老板突然有新想法。"这句话后来被改编成"活动人秒懂的三张噩梦表情包",在同行圈里疯传,这些经验浓缩的金句,往往比网上找的热梗更有穿透力。
下次写文案卡壳时,不妨放下电脑去茶水间转转,可能策划部正在吐槽甲方的奇葩需求,也许销售部在分享客户的有趣反馈,把这些真实的职场声音稍加提炼,就是最能引发共鸣的抖音素材,最好的文案不在热搜榜上,而在同事们的日常对话里。
相关标签: # 抖音文案和同事聊天技巧
最新留言